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榆树梁行政村的考古发掘中,共发掘清理墓葬13座、灰坑6个、窑址2座、灰沟1条。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强说,砖室墓为单室墓,近方形或长方形,穹隆顶。土洞墓为直洞式墓,部分墓葬用石块或砖封门,部分墓葬带有葬具——木棺,平面呈梯形,多为单人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有陶罐、陶壶、陶盘、铁器等,其中1件陶盘背面刻有“...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消息说,曾被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内蒙古通辽市哈民史前聚落遗址新出土40余件精美史前玉器,其中,兽首匕形器、方形玉璧在此前的同时期史前遗址考古中从未出土过,属新器类。 曾因出土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而轰动一时的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已经结束了第三年的考古发掘。据了解,本次发掘的亮点为出土的精美玉器,均发现于房址内,种类有璧、双...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说,曾被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内蒙古通辽市哈民史前聚落遗址,新出土40余件精美史前玉器,其中,兽首匕形器、方形玉璧在此前的同时期史前遗址考古中从未出土过,属新器类。 曾因出土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而轰动一时的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已经结束了第三年的考古发掘。据了解,本次发掘的亮点为出土的精美玉器,均发现于房址内,种类有璧、双...
最近,内蒙古再发现大面积阴山岩刻、岩画。图为新发现的阴山岩画。中新社发 赵永厚 摄 最近,内蒙古再发现大面积阴山岩刻、岩画。发现岩刻、岩画地点位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北山的一处天然岩洞,该地属于阴山南麓。岩洞周围100多延长米,2米多高的岩石上刻有古代蒙古文、藏文、梵文,其中蒙古文撰刻的佛教经咒“六字真言”翁嘛尼巴得咪吽居多。该处还发现十几尊姿态优美、神态各异、栩栩如...
近日,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内蒙古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出土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和精美玉器。考古专家表示,这些人骨遗骸和玉器的发现在史前遗址中极为罕见,并为揭示这处聚落被废弃的原因、复原史前人类生活原貌及研究古代玉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 哈民史前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北靠新开河,南望西辽河,介于大兴安岭南麓与松辽平原之间,年...
到内蒙古旅游,人们信马由缰,欣赏金黄秋色。但人们在驾驭马匹时,马鞍、马镫、马鞭等马具必不可少。日前,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城的一个小巷内,建起了一座马具博物馆。 马具博物馆是48岁的当地人马东升个人出资筹建的,去年正式开业。博物馆里珍藏了马东升和父亲、祖父三代人搜集来的3000余件辽、金、元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具。 近300平方米的展厅内,藏品主要分为“全套马具、马蹬系列、多伦马具制作&...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文物管理所根据当地牧民提供的线索,日前在该旗阿拉腾朝格苏木那仁布拉格嘎查境内新发现了一处岩画群。自此,阿拉善右旗岩画群已达63处。 该岩画点地处龙首山北麓的哈德陶勒盖山长约150米、宽约52米东西走向的山坡上。岩画均刻画在花岗岩石表面上,在约78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了上百幅岩画。但由于花岗岩质地疏松,自然风蚀严重,大量岩画表面现已脱落,能够辨认清楚的岩画共43幅。岩画内...
考古人员日前认定,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活动遗址发现的古泉至少已流淌7万多年,这潭优质泉水极有可能是古人类选择生活在此的主因。 考古人员通过对遗址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的综合考察初步确定,乌兰木伦遗址“1号地点”地处一条河流入湖处的三角洲地带。但考古工作者分析后认为,古人类和动物饮用湖水的可能性并不大。 “鄂尔多斯高原咸水湖居多,...
图表一 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对象分类统计图表 ...
瓦当在内蒙古地区多有出土,收藏的瓦当以汉瓦当为多,时代最早的为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秦汉广衍城故址出土的秦卷云纹瓦当。8月1日,呼和浩特团结巷古玩市场的一位摊主贾建国告诉记者,如今,瓦当行情扶摇直上,一些常见的汉代文字瓦当每枚价格已升到600元至1000元,动物纹瓦当价格已达1200元至1800元之间,精品汉瓦当已涨至3000元以上。 汉代虎纹瓦当(资料图片)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
近日,因供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灵塔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广宗寺内一座古塔因雨水浸泡而坍塌,考古人员在其废墟中挖掘出土多尊泥制佛像。 记者日前了解到,6月27日,内蒙古西部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广宗寺的“尊胜塔”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轰然倒塌。这座高约20米的佛塔具体建筑年代目前还不详,但广宗寺始建于1756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当地文物考古人员对“...
近日,因供奉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广宗寺内一座古塔因雨水浸泡而坍塌,考古人员在其废墟中挖掘出土多尊泥制佛像。 记者日前了解到,6月27日,内蒙古西部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广宗寺的“尊胜塔”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倒塌。这座高约20米的佛塔具体建筑年代目前还不详,但广宗寺始建于1756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当地文物考古人员对“尊胜塔...
盛夏时节,位于北京正北约300公里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深处,刚刚申遗成功的元上都遗址凉风习习,绿草如茵,正式对外开放。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燕京(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后,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
修复后的整身红山文化陶人(7月3日摄)。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技师王瑞昌(左)与敖汉旗博物馆馆员王泽在修复陶人(7月3日摄)。 近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在敖汉旗兴隆沟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期测绘、调查时,抢救性发掘出土一尊整身、盘坐、戴冠、口呼状磨光红陶人像,人像通高55厘米。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
记者日前从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完成了成果鉴定验收工作,目前普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共普查到内蒙古文化资源19个大项目的134427个具体项目(包括种类、单位、地名),文化人才49892人,文化机构从业人员55833人。 据了解,我内蒙古自治区于2010年1月~2012年初展开了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掌握的文化资源数量比以往了解的有所增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